山東省陽信成邦牧業有限公司肉牛存欄規模是1000頭。這家公司在信陽縣勞店鎮整片流轉了3000多畝地,這些地秋季種的全是飼糧兩用的玉米,并且全部采用全株青儲的辦法,轉化成牛飼料。
馬宗輝的養殖場里,肉牛們在吃著全株玉米青儲的飼料。
山東省陽信萬邦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宗輝說,全株青儲,就是帶著玉米棒子一起收獲、一起青儲。經過青儲,玉米粒發酵,更容易被牛吸收。“根據我喂養的經驗來看,在草料中加玉米面,吸收率在50—60%;經過發酵的玉米粒,吸收率可達90%以上。”
馬宗輝說,一頭肉牛,一年能吃掉五六噸全株青儲的玉米,一畝玉米能全株青儲成3噸飼料。“一頭牛,有兩畝玉米就夠吃的了,我整個養牛場,種2000畝玉米就夠了。我種3000多畝,全青儲了,可以賣掉1000多畝的全株青儲玉米飼料。”
在陽信縣,肉牛養殖稍微達到一定規模的,都在拿當地玉米秸稈青儲后作飼料。陽信縣養牛大戶又把這種“儲”分為“青儲”和“黃儲”:全株青儲的,叫“青儲”;掰走玉米棒子再青儲的,叫“黃儲。”
這些巨大的白色柱狀包內,是馬宗輝2021年秋天全株青儲的玉米。
馬宗輝說,現在有了全株青儲玉米打包機,在田間直接打成青儲包。這種包有7層膜,封閉性很好,飼料發酵更好,牛吃完一個包再打開下一個包。青儲池都很大,打開一個,如果短時間內喂不完,飼料不但會流失營養,還會因接觸空氣而發生霉變。
馬宗輝說,在陽信縣肉牛養殖規模較大的,大多會流轉土地,自己種玉米,全株青儲,自家種的不夠,再從農民手中收購。農民很愿意把玉米連秸稈帶棒子一起賣給養殖企業,雖然一畝地比自己收了賣玉米粒少收入一二百元錢,但是省下了雇收獲機的費用,省下了晾曬的時間,而且全株青株會提前10來天收獲,可以提前播下小麥,利于小麥增產。
更多的中小型養殖企業采用“黃儲”。這些企業雇用機械,幫農民收玉米,玉米棒子由農民拉走,企業拉走玉米秸稈。

陽信縣畜牧獸醫管理服務中心生產科科員徐凱說,陽信縣每年玉米播種面積是55萬畝,年全株青儲玉米在15萬畝左右。“剩下的40萬畝普通玉米,收了棒子后,80%的秸稈被青儲成牛飼料。”他說,“這樣算下來,陽信縣一年有47萬畝玉米秸稈被牛吃掉了,不但實現了過腹增值,還因為循環利用而更環保。”

